受访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副主任 张力教授
2011年6月3日~7日,第47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11)的肺癌专场中,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的张力教授代表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对INFORM研究做了大会口头报告。近日,该研究的最终结果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SCI IF 17.764)上 。INFORM研究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家庭医生在线特意走访了张力教授。
昔日化疗后停药:实属无奈之举
目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医生首选治疗方式是打化疗。但是众所周知,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大,病人会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而且化疗药物使用到一定程度效果就会不明显,这时医生会停止化疗,让病人休养生息。这就是一线化疗。等过一段时间,病人的癌细胞重新生长起来,医生便会给病人进行二线化疗。这是现今治疗肺癌的常规模式,但张力教授坦言,把化疗分成一线和二线化疗方案其实只是无奈之举。因为一线化疗结束,并不代表癌细胞已经消灭完毕,而仅仅是出于对病人体质状况和治疗效果的考虑,才不得不“鸣金收兵”。一线化疗之后,过一段时间,癌细胞还是会“东山再起”,而且到了二线化疗阶段,癌细胞会比以前更凶猛。所以说,一线化疗后的休息其实是个无奈的选择。
今日研究:为治疗找到新方案
鉴于化疗的不足,张力教授和一众专家开始寻思其他治疗方案。既然癌细胞会在化疗的停药阶段卷土重来,那可不可以在这段时间换一种药,从而达到持续治疗的目的,不让癌细胞有喘息的机会呢?于是张力教授想到了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靶向药物,过去主要应用在化疗失败的病人身上。在2008年的一项全球临床实验中表明,对某些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病人(如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者)而言,如果一线治疗时用吉非替尼代替化疗药物,其效果和化疗相当,这说明在一线治疗期间,吉非替尼和化疗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在其后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吉非替尼对亚洲人、女性、非吸烟患者效果显著,是因为这类人有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有临床实验表明,在一线治疗阶段,有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的客观有效率达70%,使用化疗的有效率是40%;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的客观有效率则只有1%。到了二线治疗阶段,化疗的有效率是10%,吉非替尼对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有效率是60%,无基因突变患者是10%。这说明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吉非替尼无论在一线还是二线治疗阶段都有明显作用。
现在,张力教授他们正是想打破这种常用的治疗模式,在一线和二线化疗之间不停药,而用吉非替尼进行持续治疗——这就是此次INFORM研究的实验目的。实验对象是296例一线化疗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和安慰剂观察对照组。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使用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58%,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随后张力教授继续做了亚组分析,发现治疗组中有EGFR基因突变的病人(约占组内3分之1),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6月;而安慰组中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病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为2.7月。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是次INFORM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维持治疗中患者生存获益最大的临床研究,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