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华:从医34年21000多台手术 让数万患者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 2012-08-15
高建华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采访专家:高建华,南方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疗,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人活着,最痛苦的莫过于感到尊严的缺失,医生治的不应该仅仅是病,而是病人。而这句话对于高建华教授更有深刻的体会:“ 整形不仅是一项手术,更是一个重生。”而在病人看来,她雕刻的不只是人的身体,更是别人的靓丽人生。

谈求学 我是一个幸运的“拼命三郎”

说起求学的这段人生经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幸运的人”,高建华教授如此做总结。

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高建华,15岁就开始当兵。“那时候,初中、高中学生毕业后,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当兵。出于对部队生活的熟悉和热爱,我选择了后者。在部队基层工作生活四年后,被单位保送上了第一军医大学。大学毕业后的同年,即1978年,我又参加了文革后的首届全国研究生招考。”

说起当年报考研究生选择专业时的情境,虽然已过去了30多年,高教授仍记忆犹新。

“对喜欢从事外科的我本人来说,当时可供选择报考的专业太少,只有肝胆、烧伤和整形三门专业招生。前二者是大家公认的“热门”,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是必然的。而整形美容业在中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尤其是文革期间,被认为是美化“封、资、修”的典型并进行批判,欲试者应相对较少。另外,考虑到自己刚出校门,理论较强而实践欠缺及女性先天的生理特点等具体情况,就选择了整形外科这个小的冷门专业。”目标确定之后,她就进入了紧张的备考阶段。由于白天要正常上班,晚上才能复习,那段时间每天只有4、5小时的休息时间。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她的眼压一度升高,出现了青光眼的征兆。总结那段备考经历,高建华用了两个字“值得”。

实践证明,高建华按照军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选择了整形美容这一“主攻”方向,经过拼命的“战前”准备, 最终攻克这一“堡垒”,获得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入学资格,成为了我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高学书教授的开门弟子。30多年前,高建华“拼命”选择走上整形美容专业的这条人生事业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现在,也成为了她人生事业的最终的,唯一选择。

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0年之后,席卷全国的出国热及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和压力,使得本来想停住脚步,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高建华,出国留学的的念头油然而生。藉此,她又踏上了漫长的日本求学之路。那年,她36岁。而这一去,中间断断续续,足足用去了8年。

“日本留学那段日子是比较艰苦的呀!”想起当年的留学之路,高建华教授深有感触。那时,放下丈夫和儿子,怀着对未来的梦想,带着用家里全部积蓄换回的几百元港币,孤身来到日本。“日本人工作的快节奏是世界公认的,但是他们毕竟不需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发愁。而我除了要跟上他们的工作快节奏外 ,还必须挤出时间去打工,来赚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为此,高建华教授每天行程永远是三点一线,学校,宿舍,打工场所。她白天学习、作实验。晚上打工,一天仅睡四小时。靠一把汗水,一腔辛酸度过了经济难关。这样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整整坚持了八年。艰辛的付出最终获得了骄人的回报,即以优异的成绩和完美的论文答辩,取得日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谈工作 完美中带遗憾,只给自己打80分

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高建华,再度回到了南方医院的整形科,并肩负起科领导工作。“那时候,整形科是一个很小的科室。在公立综合性医院里,整形科诊治的大多数病种均不属于基础医疗,即社会医保不予以报销,更未列入重大疾病保险范畴。故它在投入扶持方面与其他科室相比,不占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室的发展。”面对现实,高建华和科室全体人员,不怨天尤人,发奋努力,开源创新。突出的业绩,最终获得了院领导的首肯,为整形科的发展大开绿灯。优惠政策和实实在在的支持,使整形科的环境、设施焕然一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步上新的台阶。直到现在,在高建华教授的带领下,整形美容科的双效都排在南方医院前几位。根据复旦大学近年最新的一项权威的全国性调查(全国投票、论文、成果和医疗水平等多指标衡量),南方医院整形美容科已连续两年在全国专科中排名第五。

十几年的时间,高建华和她的团队,已将一个默默无闻的科室成功地打造成了一个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整形美容科。迄今,该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9名,博士研究生35名。研究生已发表论文246篇。特别是在脂肪干细胞移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调控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高建华教授也因此得到很多称号和美誉。她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等获得者。在最近的2010年度“亚洲美丽盛典”隆重推出行业年度“英雄榜”时,被誉为年度最受欢迎的整形美容专家。

勤奋加之30多年临床经验的沉淀、积累,患者对高教授手术效果的认同度不言而喻,请她做手术的患者已预约至明年。然而,也许是骨子里特有的完美主义,即便是患者本人都感觉非常满意的手术,高教授也总觉得手术效果还可以再好一点,再好一点。

在人们的心目中,整形美容手术的过程应是轻柔典雅,有如绘画绣花。其实正好相反,由他们所用的器械:刀子、剪子、斧子、凿子、锤子、锯子等,就不难想象手术过程是一何种情形。因此,有人将整形美容外科医生戏称为雕刻师。在高教授看来,雕刻师和整形美容外科医生确实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希望并努力创作出最美的作品;不同之处是雕刻师面对的是物,而整形美容外科医生面对的是人。雕刻失败或可重来,而手术失败的后果则不堪想象。因此,高教授经常告诫她的学生,虽然我们是一名普通的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但是,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的确,美容和毁容虽只一字之差,但是,医生和病人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却是天壤之别 。

“如果非要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总结,打一个分数,我最多只能给自己80分。” 经过30多年的沉淀和历练,高建华教授如是说。

谈病人 整形雕琢的不只是身体 更是病人靓丽的人生

一个20多岁的女孩,被一男生误泼了硫酸,俏丽的模样几乎全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人生惨剧,这位坚强的女孩,没有消沉,没有丧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没有痛不欲生、寻死觅活。而且,不但她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还劝导将她视为掌上明珠,为她毁容伤心至极,常常暗自流泪的父母。这个女孩乐观、开朗、豁达的心态深深打动、感染了高教授。此后,在近四年的时间内,高教授为她做了七、八次整形手术,从而使她基本恢复至以前的容貌。

“出院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她已于去年结婚,给我电邮过来的婚纱、生活照片,从照片上小夫妻脸上的甜美笑容,就可看出婚后二人世界的生活是那么地和谐、幸福、美满。”

还有一个严重烧伤的男病人,进院时嘴巴鼻子黏在一起,眼睛不能睁开,脸型完全改变。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害怕看见他。他非常自悲,必须带着面具才敢离家外出。后来连家门也不愿进出,一个人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但是经过高教授修复之后,他就开始投身于社会各种活动。现在他也已经成为了高教授的好朋友,并还会经常前来医院看望高教授。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很多,深圳的小朱、东莞的小李、山东的小王……“以致于现在的很多朋友,已经忘记了他们最初都是自己的病人。”

经过高教授“雕琢”过的求美者,有的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如意的“格格”,有的成了一线演员、模特,也有的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名。然而,更多的,也是高教授最引以自豪的,是经过她治疗过的病人,消除了病痛,焕发了容颜,恢复了自理,重拾了自信。

前段时间,很红的一个人物的整形经历,在网络上受到极大地关注,也把整形美容一时间推向风口浪尖。藉此高教授告诫求美者,现在整形美容外科手术确实可使人体臃肿肥大的部分紧缩,使低矮的鼻梁高耸,使面部岁月痕迹淡逝,使女性平坦的胸部隆起。然而,整形美容外科手术也确实存在着不可小觑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瘢痕增生、挛缩、组织变形,甚至毁容、致盲、致残。求美者不要把美容手术看成可使人“脱胎换骨”的“魔法”,切勿以为丑小鸭都可变成白天鹅。

谈家庭 丈夫和儿子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说起儿子, 高建华教授坦言,她非常愧疚,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所以对儿子的照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看见很多医生对孩子也都抱有一种愧疚的心态,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工作繁忙的时候完全顾不上孩子。”儿子还小时,高建华教授会带着他上夜班,有时候出诊,就留他一个人在值班室睡到半夜,高建华回忆,“他醒过来找不到妈妈,光着脚丫子就跑到大厅去哭,叫着要找妈妈。”这个场景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让高建华记忆深刻,“现在想来仍感觉愧对儿子,无法弥补,但是没有办法,医生都是这样熬过来的。”目前高教授的儿子已在澳大利亚一公司就职。问到儿子为何没有子承母业时,高建华教授笑着说:“因为他觉得学医太苦了。”除了对儿子愧疚外,高建华对丈夫也是满心的感激和内疚,尤其是在日本留学那八年间。她坦言,如果没有丈夫的全力支持,自己绝对完成不了学业。说到这里,高建华教授的语气充满着对丈夫的感激和热爱。

结语: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是今年的高建华教授确实已经57岁了,早过了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是高建华教授却依然坚持在岗位上,“医院还不希望我这么快的退休,那就再继续干几年吧。”虽然还没有退休,但是对于将来的生活,高建华教授却已经做好计划,“首先一定要放慢速度和脚步,不能像以前那样快节奏的工作了,尽力为医院和学科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事,其次就是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旅游、写点东西等等。”高建华说,“我会多去享受快乐的生活和感悟多彩的人生”。


专家简介:高建华,女,南方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3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同年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攻读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10月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卫生部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与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外科杂志等近20种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学医工程”学科带头人、丁颖奖获得者。2001年获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称号。

2004年被列入广东省名医工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8年荣获第十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以第一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卫生部基金一项。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213篇(其中英文19篇,日文5篇,西班牙文2篇)。副主编了3部和参编6部大型专著的编写。培养研究生50名,硕士28,博士22名。研究生已发表论文100多篇,特别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诊断与治疗、乳房整形手术三维测量与模拟设计和脂肪干细胞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其中二名研究生获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一名获院士奖学金二等奖、一名获院士奖学金三等奖。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