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能怕干辛苦事

发布时间: 2012-11-12
王芳军 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承办的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大会于11月9日~11日在东莞举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王芳军教授在此期间接受了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他谈到了自己管理科室的一些体会。他认为,职称和岗位分工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不要有消极情绪,应该积极向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王芳军教授

回忆起1995年刚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王芳军颇为感慨:“放射科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有五十多个人。”医院的影像科也经历过“放射科、影像中心、影像放射科”等各种名字。2009年,经王芳军提议,医院批准将科名改为“影像科”,并下设五个部门:X射线室、CT室、MR室、ECT室和介入室。他自己负责影像科全面工作并直接管理介入室。

 谈岗位分工:岗位的任务,就是你的任务,必须干好

“以前的人都不愿意搞放射科,但现在的影像科发展很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医院根据不同职称、不同岗位设有不同的酬金标准,有人认为不合理,也有怨言。但王芳军认为:“职称和岗位不一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的认同和个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引导向上的“指挥棒”,绝对不能吃大锅饭。努力了,晋升了,自然会有更好的工资水平和酬金待遇。”王芳军总是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争取更好的成绩。“但不能消极怠工,安排的任务不完成。”王芳军说,作为医务人员,我们面对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战士,任何时候,都应该努力把工作完成,因为这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不容许敷衍塞责。例如,有个别技术员不愿干比较重的工作,或者不愿承担比较复杂的操作,这时,王芳军就会跟技术员说清楚:“岗位的任务,也就是你的任务。你既然不愿放弃这个岗位,就必须干好这个岗位的工作,人不能只干好事,不干辛苦事。”为了科室的正规化建设,王芳军主导并带领各个岗位人员完成了科室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的制订,目前科室的管理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谈人员管理:有情+无情双管齐下

王芳军在科室管理上,有时显得“无情”,其实也“有情”。例如,他常提醒大家保重身体,科室有人生病,他总是会到病房送上慰问,有时还会陪同医院领导前去探视。“有病就安心治疗,科室工作大家会顶住的,不用担心”。他也坦承,影像科部门复杂、岗位众多,也常收到投诉。他知道这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王芳军说:我们的同事并不坏,只是由于科室环境潮湿、阴暗,射线危害、噪音和电磁等污染,的确会影响到情绪。特别是窗口单位,每天直接面对病人,工作量大,人手少......这些客观因素都为投诉埋下隐形炸弹:“这些我都知道的。”所以王芳军会亲自去面对病人投诉,和自己的手下一起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沟通,他建立了辐射全科的飞信平台,坚持每周二的科务会和每周三的全科早会。他还酝酿建立全科的QQ群等新的沟通平台,方便大家发表意见,听取同事们的心声。“我可能会好心没办成好事,做这些沟通努力,就是希望能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为了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王芳军在科内设置了一套诊断程序:初级医师做初步诊断后,需要中、高级医师进行审核。遇到疑难病例,将通过“全科读片”解决。“每天早上有半小时是花在读片上,全科诊断医生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疑难病例。”这样既能提高初级医师的水平,又能避免报告互相打架的情况。从2009年到现在,这种习惯已经在科室坚持了下来,诊断水平和诊断思维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科室的氛围也得到良好改善。

  谈从医:既来之则安之

谈到从医经历,王芳军说,他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放射工作。他于1978年考入中山医学院,1983年毕业。毕业后的王芳军为了照顾父母,回到湖南老家的县城医院,从事过2年的内科和外科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快成为业务骨干。1985年才开始从事放射科工作。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是被动选择了放射科。“当时,院长找我谈话,他认为我年轻、身体好、有冲劲,而当时薄弱的放射科正需要这样的人。”医院领导自是说得冠冕堂皇,惯于服从组织安排的他也没有反对,但其实他心里是有些不愿意的。

当时的放射科工作,对于王芳军来说,并不辛苦,而他通过自身的的努力和进修学习,进步很快,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和医院团总支书记,并破格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主治医师。但由于条件限制,王芳军想进一步考研学习深造也受到阻挠,也有不少苦闷。此外,他有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广州,他们也都劝王芳军回到广州发展。“但我认为既来之则安之,还舍不得离开。”

谈变革:人不能失去信仰,总得有点精神

又过了几年,在邓小平南巡“春风吹拂”下,受“自我实现”思潮影响,王芳军下定决心要另谋发展机遇,但原来的医院坚决不肯放人,又缺乏容人诚意,无奈之下,他辞职了。当时找好的大医院只能以临聘的方式接纳辞职的人员,家属也无法安排,王芳军不愿意了。而此时佛山高明市求贤若渴,一并把王芳军和家人接了过去,并把他夫人的工作、儿子的上学都安排妥当。“那时也是意气用事,家庭的稳定因素又考虑得太过”,王芳军说。在佛山干了三年之后,湖南老家县城医院终于允许他办理调动手续了,王芳军自然是再选择能给予发展平台的大医院了,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调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走了一圈弯路,又打回了广州!”言语中颇有些酸楚之意。

王芳军坦言当初回老家,完全出于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他们让我回去我就回去,那时个人实现真不重要。现在看来,当年的经历也磨练了自己,人不能失去信仰,总得要有点精神。”

普放600人次左右、CT检查100多、磁共振70人次左右,还有介入和核医学检查......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每天要迎来七八百个病人,如果加上透视和体检的人数,数量更大。王芳军擅长的介入诊疗领域,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是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治疗。在一次聊天时,王芳军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关于不孕症治疗的七绝诗:“观音大士道如何?送子千家误漏多。幸有良医施妙手,神州万户稚儿歌。”这表达出了他对自身工作的热爱。

业内人都知道王芳军这个人小有诗意,他已经写了好些诗词,跟医学相关的代表作也有那么几首。选附他的部分作品,让我们从他的诗词中来感受这位医学工作者的精神和文采吧!

七律-参加医院宣传会议有感:八月筹谋兴附院,群英纵马汇坛前。排兵布阵征良将,献策交心禀善言。好药尤须多惠众,明医更应广施荃。宣传恰比桥梁用,共建和谐不可偏!(明医:高明的医务工作者,包括名医和将成为名医的中青年骨干。荃:一种香草,代指药草、医药。)

七律-医道:莫辨亲疏分贵贱,医心救死也扶伤;胸怀释道无求念,手掌刀针有效方;济世悬壶休拜印,登台运术要循章。杏林繁茂别言止,应喜独贫万众康!

七绝-闲适:卸罢铅衣汗已休,整装邀友上茶楼。清香溢满身心静,笑看天边月似钩。(意为:医生成功地做完介入,除去厚重的铅防护服,清洗了满身的汗水,与一二好友闲谈饮茶,爽!)

沁园春-写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一院雄姿,北倚云山,南望珠江。踞三元里内,人杰地利,楚庭仙顾,德义天彰。邓老经纶,袁师技艺,普济军民遍四方。杏林盛,更万千桃李,竞吐芬芳。//全心救死扶伤。一切为,人民的健康。谨呵护生命,追求卓越,同心协力,谱写华章。传承创新,精诚至善,融汇中西美誉扬。别停步,让人间大爱,永久无疆。(融广州人文地理、我院邓铁涛老、袁浩老、救治军嫂、老农义报等故事以及我院院训、医院精神等在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