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产学研究 肿瘤是遗传性疾病

发布时间: 2012-11-18
曾正陪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指导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曾正陪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s, PHEOs)/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 PGLs)起源于神经嵴的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交感副神经节,其大多数具有散发性,其余部分患者表现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目前已有RET、VHL、NF1、SDHA、SDHB、SDHC、SDHD、SDHAF2或SDH5、TMEM127、MAX共10个基因被确认参与了PHEOs或PGLs的肿瘤发生。100%的遗传综合征患者和90%的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被发现有胚系突变,但在散发性PHEOs或PGLs的非遗传综合征的患者中,仅发现27%的患者有基因突变。

 曾正陪教授建议所有PHEOs或PGLs患者应进行基因检测,特别是有遗传综合征表现和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均应测定相关基因,因为鉴定基因突变可为PHEOs或PGLs患者和其亲属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改善病情预后。

 曾正陪教授介绍,约20%的PHEOs或PGLs发生在儿童,而56%的18岁以下的散发性PHEOs患者有DNA胚系突变。儿童遗传性PHEOs和PGLs常为多灶性、PHEOs病例多为双侧病变,因此如发现了多发肿瘤则高度提示为家族性PHEOs/PGLs。约12% 的儿童PHEOs/PGLs为恶性, 因此应对所有PHEOs/PGLs儿童进行相关基因学检测。

 由于肿瘤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所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肿瘤不仅是遗传性疾病,同时也是表观遗传性疾病。

 表观遗传学的分子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基因印记、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RNA干扰等,研究肿瘤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对于明确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肿瘤诊断、分期、预后标志物、预防、干预治疗手段均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除了研究PHEOs/PGLs肿瘤的遗传学以外,对PHEOs/PGLs的DNA甲基化和miRNA等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为探索PHEOs/PGL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恶性PHEOs /PGLs的早期诊断及开展靶点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进行PHEOs/PGLs的遗传学筛查和表观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除了有不同比例的上述基因的突变外,30.4%的PHEOs/PGLs患者存在p16基因高甲基化,其甲基化阳性率在PGL高于PHEO,恶性PHEO/PGL高于良性;提示p16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该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

 对microRNA的研究表明miR-483-5p、miR-183、miR-21和miR-210在恶性PHEOs/PGLs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在鉴别良、恶性PHEOs/PGLs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