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历经7小时20分,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与器官移植科联合成功进行一例心肾联合移植手术,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住院期间未出现严重感染、急慢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术后并发症,并准备于近日出院,本次手术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又一次成功开展,再一次展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实力。
终末期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年男子命悬一线
今年50岁的患者邓先生,家住佛山,是一名普通个体经营户,4年前出现活动后心慌、气促,即便休息过后也不能完全缓解,多次住院治疗,患者坚持内科药物治疗,但症状仍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期间可出现夜间呼吸困难,肾脏健康状况下降。患者最终来到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就诊,经多学科进行全院会诊,考虑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此类病人术后极易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不佳,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经全面评估讨论该患者有心肾联合移植指征。
为挽救病人生命 挑战高难度心肾联合移植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张希教授
“器官移植的供给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希望挽救病人的生命,还是决定对病人进行心肾联合移植。”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张希教授在介绍病人的情况时向我们介绍到,目前中国器官移植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组织器官的供体不足,有相当多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时候死亡。
呼吁完善器官捐献制度 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长希教授
器官的供体来自一名34岁的四川剑阁籍青年小贾,由于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后终未能醒来。家属得知小贾已死亡无力回天后,愿意捐献小贾的器官,希望在他人的身上重续小贾的生命。小贾的一枚心脏、两枚肾脏、肝脏、一对角膜在6月9日被分别移植到了5个人身上,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光明。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长希教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的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呼吁社会能进一步完善器官捐献的制度,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健康的保障。
在此之前我国心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报道仅有8例,国外的病例数也不多。而本例患者邓先生的手术难度也非常大。“一方面,他的心功能差,不易耐受手术,另一方面,他的肾功能差,穿刺处会成为潜在感染源,而感染为移植病人术后的头号杀手。”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王长希教授在分析病人的病情时向我们介绍。成功手术后20天里,邓先生度过了术后急性排斥、感染、出血等几个难关,顺利出院。“3个孩子都在等着我回去呢。”邓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得很乐观,表示感觉良好,“原来连十级楼梯都上不了。”
心肾移植血液灌注流量矛盾是最大难题 血压如何平衡是手术成功关键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殷胜利教授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殷胜利教授表示,本次手术难度之一在于肾移植过程中需要高流量的血液灌注,而心脏移植过程中血液的容量和压力又不能过高,二者之间的血压如何平衡,如何既保证肾脏的血容量,又保证心脏的血容量,这是整个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多学科病例讨论为手术制定了详尽的手预案,经医务科统筹安排,多学科科室的全力配合下于2013年6月9日,心移植组与14时成功行心脏移植术,当新心脏成功开始工作后,肾移植组继续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过程顺利,至当天21时20分手术结束,共耗时7小时20分,术后病人返回心外科监护室,术后第2天,病人呼吸循环平稳,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4天,病人开始自主进食,术后第10天,病人转出监护病房到普通隔离病房,术后第12天病人可以开始在病房附近行走,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从此翻开了其人生的新篇章。
手术成功对病人只是开始 术后恢复考验患者和整个医疗团队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费继光教授
进行肾移植手术的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费继光教授认为,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对病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虽然病人已经顺利出院,但在随后的三个月内还是要每周到医院进行一次复查。因为患者手术过后的恢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不少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患者,如果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无法得到妥善的管理,很有可能发生排斥、感染等并发症,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器官移植治疗团队术后管理能力的考验。
张希教授在为心肾移植患者做复查
心肾联合移植手术难度大 多学科合作要求高
对同时患有终末期心脏和肾脏疾病的患者,来自同一供者的心肾联合移植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大大地推动了器官联合移植的开展。全世界第一例心肾联合移植手术在1978年开展,目前已完成500余例,我国目前仅有8例报道,中山一院为第9例,其中5例平稳出院,1例目前仍存活。手术难度主要在于手术操作精细复杂,供体来源非常困难,治疗费用昂贵。
未来随着中山一院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更多更成功的开展,相信会给更多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新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