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有这么一群特殊的群体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谢着他们的亲人和医生,不仅给予他们新生命,更是让他们的生命缠绕的密不可分,共享着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就是接受活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们。
亲属活体器官移植带来99.5%的存活率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感恩生命,感谢有你”亲属活体器官移植感恩会上,许多接受亲属活体器官移植患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并且用身体解说了器官移植这一技术。
器官移植术最常见的肾脏移植,活体供肾的肾脏移植是将健康人的一堆正常肾脏中的一只取出,并植入符合免疫学配型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而如果提供肾源的是亲属的话,这一手术的效果将会更佳。根据中山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数据,该院从2004年以来开展的385例亲属供肾手术中,接受器官移植术的患者存活率为99.5%,而肾的存活率则为97.1%。
肾移植患者还有望拥有自己的孩子
接受肾移植的熊女士在唱感恩的心,举话筒的为其母亲
来自湖南的熊女士是在怀孕期间,一次妊娠检查中发现患肾衰竭的,“当时的身体指标和普通孕妇相差不大,所以很意外,也很害怕会失去肚子里的孩子”熊女士说。
作为一位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无疑是痛苦的。当时遭遇这一痛苦的还有另外一位母亲,那就是熊女士的妈妈。在坚持1个多月的痛苦透析之后,熊女士最终接受了家人和医生的建议,接受了母亲的一个肾。
11月27日,正好是熊女士肾移植手术后的1年零4个月。熊女士表达了她对母亲的谢意:“感谢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现在很健康很阳光。”
虽然熊女士最后还是失去了她的孩子。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表示,以熊女士的现状,三年后,等控制排斥反应的用药量减少,她还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的。
肾移植康复患者建基金会加入“爱接力”
肾移植受益者施先生和他的母亲
和熊女士一样,江苏的施先生同样接受着母亲无私的馈赠。由于施先生的血透效果不是很理想,透析后心跳还是略快,导致施先生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社交,他一度把自己封闭起来。
母亲在照顾施先生身体的同时感到很心疼,她对施先生说:“妈妈给了你第一次生命的机会,也会给你第二次重生的机会。”就这样,施先生和他的母亲在2012年11月接受了肾移植手术。
现在施先生已经恢复了健康,除了感谢他的母亲和医生之外,他还想做的更多。在一次肾友聚会中,施先生和他的朋友起了建立民间基金会帮助这些需要器官移植群体的念头。目前,以“广州市博爱肾移植帮扶基金会”为名的基金会已经通过了民政局的审批,相信这种“爱接力”会给更多需要肾移植的朋友带来温暖。
同根夫妻共用一对肾
共用一对肾的夫妻两在讲述他们关于爱的故事
而来自江西赣州的曾先生则是接受了他妻子的一个肾。在得知了曾先生患上肾衰竭晚期之后,夫妻俩个曾在全国各地寻医问药,花去大量资金,依然没有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在一次献血中,曾太太偶然间发现自己的血型和丈夫的相同,便起了捐肾给丈夫的念头,在咨询了医生得知捐肾不会对生活有影响之后,丈夫打消了顾虑同意做肾移植手术。如今,他们做完手术已经近半年了,夫妻两的状态都不错。曾太太还笑称:“我做完两个月就正常上班了,现在我和我老公都胖了。”
何晓顺教授表示,供体恢复速度有快有慢,但建议三个月以后恢复正常生活,这样安全性会高些,并且无论是移植者还是提供者都要做好随访和后期的检查工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
另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主任王长希教授还提到了心理辅导对器官移植供体的帮助。因为人文关怀可以让这些无私奉献自己器官的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主任王长希教授
编者的话:这些身边的普通人,却因为一次生病而变得不普通,他们虽然缺失了身体的一部分,却收获到了沉甸甸的爱,从此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将和他们最亲爱的人成为一体。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关爱他们,更多的人进行器官捐献,让生命和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