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3日,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广州华泰宾馆联合举办了降低剖宫产率强化培训班,瘢痕子宫问题备受关注。瘢痕子宫孕妇能否进行阴道分娩?家庭医生在线就瘢痕子宫话题采访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科主任樊尚荣教授,樊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瘢痕子宫对孕妇的危害和瘢痕子宫孕妇在分娩时的注意事项,并就瘢痕子宫破裂及试产进行了详尽分析。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科主任樊尚荣教授
瘢痕子宫危害大 尽量避免首次怀孕剖宫产
最容易导致瘢痕子宫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做了剖宫产,子宫就有会有瘢痕;二是做了子宫肌瘤剔除术,不管是在腹腔镜下做,还是开腹做,挖完子宫肌瘤后子宫就会留下瘢痕。樊教授指出瘢痕子宫对孕妇的危害极大:第一,如果是瘢痕子宫,下一次怀孕就要做剖宫产;第二,瘢痕子宫孕妇第二次怀孕阴道分娩会有子宫破裂的危险,甚至在怀孕期间就会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
要降低瘢痕子宫的危害需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尽量减少第一次剖宫产,尤其是没有指征的剖宫产,因为孕妇本人因为害怕而不愿意生而做的剖宫产;另一方面,第一次剖宫产后第二次阴道分娩要做好规范,在大医院做,做好检测,减少发生因分娩过程中造成子宫破裂的危险。
瘢痕子宫孕妇一年内怀孕 阴道分娩子宫破裂风险高
剖宫产后很多女性都可以再次怀孕,怀孕后可以阴道分娩,但是有些情况是不适合的:第一是剖宫产怀孕的时间间隔特别近,小于两年的;第二是小孩太大,体重超过3500克的巨大儿是不适合阴道分娩的;第三,在怀孕期间分娩之前,会测量子宫瘢痕的厚度,如果厚度特别薄是不适合阴道分娩的。此外,出现其他的妊娠并发症也是不适合的。
瘢痕子宫孕妇,不管什么时候怀孕都有子宫破裂的风险。若发生子宫破裂,14~33%产妇须进行子宫切除术,子宫破裂会导致6%产妇发生死胎。一年之内子宫发生破裂的风险比较大,大概为3%,而两年之后的子宫破裂的风险只有0.2%-0.5%,比两年后怀孕的要高出十倍多。所以对于一年之内怀孕的,这种在产前或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会增加,最好不要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最好还是要第二次剖宫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瘢痕子宫孕妇如果考虑阴道分娩,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医院,通常为二级或三级医院,有做急诊剖宫产的条件的医院,而且有做好随时抢救母亲和心脏儿准备的医院。然后在产程中肯定要加强监测,发现子宫破裂的征象。
樊教授提醒瘢痕子宫孕妇最好选择在第一次手术后两年后怀孕,还有要规范产检,注意合理营养,避免巨大儿。在32周要运动、走动,避免过期妊娠,这样可增加自然临产的机会,增加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的机会。
剖宫产后瘢痕子宫破裂死亡率0.17‰
根据英国的文献,剖宫产后子宫破裂发生孕产妇死亡的概率为0.17‰,相比之下成功率就非常高了,所以绝大多数对于母亲还是比较安全的。对胎儿来说有一定的风险。据报道,瘢痕子宫破裂,新生儿围产儿死亡率为3%-6%。但是除了存活外,还有一个新生儿并发症,这个主要与新生儿出来的十分钟有关,如果是在十分钟之内剖出来,十个中有九个都是健康的,只有一个新生儿是有并发症的,但是如果是在半个小时之后出来的,六个子宫破裂新生儿中有五个都是有并发症的,只有一个是健康的。所以,如果发生子宫破裂,要及时进行剖宫产,在有条件急诊剖宫产的医院,做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瘢痕子宫试产
全球都在不断开展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201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检查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和(VBAC) 安全性和结局及其发生率下降影响因素,发表专家组共识:TOLAC是既往剖宫产史孕妇明智选择,呼吁促进TOLAC。但是国内的开展不是特别多,有36个成功的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病例,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自然临产,第二小孩平均体重3000克。
樊教授总结: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和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是可行的。2、 只要严格掌握VBAC指征,严密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将会提高VBAC安全性和成功率。3、 VBAC成功者,母儿发病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避免了剖宫产对再次妊娠的影响。4、 子宫破裂是TOLAC和VBAC的严重并发症,需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专家简介:
樊尚荣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常见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及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等杂志编委。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生理妊娠和病理妊娠,如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等的处理,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淋病和衣原体感染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产科手术和危重症抢救经验,任深圳市重症孕产妇抢救小组专家。参加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课题、广东省科技项目和深圳市科技项目等。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8篇论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