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教授:分子靶向治疗在淋巴瘤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14-06-30
马军 主任医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在世界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的同时,2014年POST—ASCO会议信息交流会暨泛珠三角肿瘤进展研讨会、暨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南方淋巴瘤论坛,于6月27日~29日在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指出,BCR信号的关键分子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是治疗淋巴瘤新靶向药物。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马军教授

马军教授表示,治疗淋巴癌的主要靶向药物有单克隆抗体治疗(抗CD20单抗、抗CD22单抗)、放射免疫治疗(抗CD20抗体),其他新型靶向药物(组蛋白乙醇化酶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基因重组融合蛋白、低分子化合物、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其中,有机亚砷酸也是一种常见的靶向药物,马军教授解释,美国在2010年对复发难治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有效率为42%。同时,日本也在开展应用有机亚砷酸治疗难治复发T细胞淋巴瘤的1期临床试验。

同时,马军教授指出,分子靶向药物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特异性,仅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表达稳定均一,布产生分泌型抗原;参与磁暴凋亡,细胞生长信号的调节;结合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脱落。

专家资料: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1970年-1978年通过刻苦自学获得了国家首届自学成材奖,同时作为国内首批国家选派到日本留学。1979年-1983年在日本主要从事人造血干细胞研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造血异常克隆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国际应用造血干细胞染色体研究,发现了慢性粒细胞造血干细胞存在着Ph染色体,也存在着正常造血克隆,形成了双克隆学说。回国后首先在国内建立了造血干细胞培养方法及实验室,推动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1986年首先在国际上发现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有抑制分化作用,首先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了复发APL获得成功。1989年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并有对巨核细胞促增殖作用。1994年首先应用三氧化二砷对国外复发APL进行了治疗获得成功,从而使三氧化二砷走向了国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治疗APL已有2500例病例,7年生存率为82%,是全世界最好的治疗方法和疗效,APL序贯治疗已成为国际治疗APL的金标准方案。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