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 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大脑?

发布时间: 2015-11-30
李建英 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以正常人的标准来看,有些时候,你觉得他们绝对是天才,小小年纪,几岁就精通天文地理、甚至还能滔滔不绝地分析国际局势;但深入交流以后,有些时候你又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聪明”,甚至“奇怪”和幼稚,他们不能理解社交的一些简单的规则,一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样子,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

其实,这些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很多人都听过,但阿斯伯格综合征也许你会觉得很陌生。据了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发病率要比自闭症高,大约每500个人中间可能就有一个。不过,列举出得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名人可能会吓你一跳,他们是:爱因斯坦、牛顿、莫扎特、比尔盖茨、普京……

那么,阿斯伯格综合征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家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专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儿科副主任李建英教授,请她带我们走进阿斯伯格儿童的世界。

阿斯伯格综合征就是高功能的自闭症吗?

不少人认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就是自闭症的一种,也叫做没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或者是高功能自闭症。是这样的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儿科副主任李建英教授指出,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自闭症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根据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所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非典型自闭症,都归入到孤独症谱系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里比较轻的一种。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自闭症孩子的智力水平,达到70分以上的,就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

那么,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具体表现为:一、社交障碍,这也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最典型的特点,二、兴趣狭隘,刻板、固执的行为,这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这几方面:语言发展的不同,自闭的孩子语言发展比较慢,往往3、4岁才能讲话,阿斯伯格的孩子语言发育没有明显的缓慢,一般和正常孩子一样1岁多就能讲话,只是阿斯伯格的孩子语言的障碍表现在交流方面,也就是语言的运用可能会比正常孩子差一些,如滔滔不绝讲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管别人是否感兴趣;社交方面的不同,自闭症的孩子是退缩的、不愿意接触别人,阿斯伯格的孩子是有和别人交流的意愿,只是缺乏交流的技巧;兴趣爱好也会不同,自闭症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只是集中在某一种物体的表面或者局部,例如,自闭症的孩子喜欢转圈圈、转车轮、按开关,或者看风扇,迷恋一种物体表面的东西,阿斯伯格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会更“高级”一些,他们会对某一类的主题,话题的东西感兴趣,例如:过早喜欢历史、算术、天文、地理、航空、军事方面的东西。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是“天才儿童”吗?

有人将阿斯伯格综合征说成是“天才病”,因为有不少患有阿斯伯格的孩子后来都成了让我们仰望的巨人。

李建英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这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阿斯伯格的孩子和“天才儿童”是有质的区别。我们一般讲的“天才儿童”,社交是正常的、兴趣爱好也非常广泛的,当然这些孩子非常聪明,智商通常在130甚至150以上的,这类的孩子被称为“天才儿童”。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是在某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但是,他的社交是有障碍的,兴趣也非常狭隘。所以,不能把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简单地归为“天才儿童”。

阿斯伯格的孩子为何常被误诊为多动症?

每当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多动、注意分散、课堂纪律差”的表现,以为自己的孩子得了小儿多动症而去就诊,结果诊断出来是得了“阿斯伯格综合征”。为何阿斯伯格综合征常被误以为是小儿多动症呢?

李建英教授说,在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门诊,也时常有以上的情况发生。阿斯伯格的孩子很容易被误诊为多动症,因为这两种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同样的表现:上课时不理会老师大声说话、喧哗、坐不住、喜欢动来动去,甚至跑出去教室外面。

不过,如果只是单纯的多动症的孩子,经过老师的管教和规范要求,一般在入学后的1到2个月逐渐有规则的意识,这时孩子的好动往往是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讲讲小话、搞小动作或骚扰旁边的小朋友,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则可能一直进步不大。因此,我们常常称,多动症的孩子是“有所顾忌”的动,而阿斯伯格的孩子是“肆无忌惮”的动,多动症孩子的社交通常是正常的,兴趣也是广泛的。多动症的孩子会怕老师,阿斯伯格的孩子是不怕权威的,显得非常的自我、我行我素、缺乏规则的意识。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李建英教授指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会根据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最新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按照孤独症谱系障碍新的诊断标准来诊断,但是,新的谱系里面并没有把阿斯伯格和自闭症区分出来。因此,中山三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阿斯伯格的孩子与自闭症的区别,对孩子再进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

定期做儿保及早发现孩子异常 早干预利于孩子成长

据了解,在美国,会对9个月的所有孩子进行第一次自闭症的筛查,如果发现了一些自

闭症的苗头,即使诊断不了也要干预。在我们国家,有没相关的政策或机制呢?如果没有,父母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这个苗头,及时干预呢?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又要多大才能发现呢?

“我们国家暂时没有筛查孤独症的硬性要求,一般来讲,城市里的孩子会比农村的孩子能发现得更早。” 李建英教授进一步介绍,城市的孩子一般会定期带孩子做儿童保健,在做儿童保健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儿保医生,往往可以察觉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异常。我们中心收治最早的病例只有2个月月龄,家长发现孩子不看人,无论怎么逗他,也不看。虽然这孩子这么小不能马上确诊为自闭症,但是有所怀疑,我们都应该及早干预,现在这个孩子1岁多,各方面都达标了。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会发现得比较晚,大部分到上小学时才诊断。因为在幼儿园的时期,老师对孩子的约束和纪律要求相对比较宽松的,一般老师和家长没有察觉到孩子的不同。而且,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一般和家人的交流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这些孩子更多倾向于喜欢与成人的交流,而不太愿意与同龄孩子交流,所以,通常要等到孩子上幼儿园,或者甚至到学龄期才被发现,孩子发现或者被确诊的时间会比自闭症要晚。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 需要社交和情绪控制等行为训练

我们知道,阿斯伯格的孩子行为是有些怪,在学校里面惹了很多麻烦,但是却是完全可以教育的。而且如果教育得当,一些孩子未来可能会很有出息。就像好像爱因斯坦,小时侯学习成绩是很差的,还退了学,后来考大学也只考了他擅长的一门功课——数学,但是后来的成就却是非凡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众多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中,有一些其实是特才儿童。 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和引导。那么,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需要哪些训练呢?

李建英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对于怀疑自闭症的孩子要及早进行训练和干预,对于婴儿期的孩子例如刚才谈道的那个两个月大的婴儿,我们主要集中在丰富养育的环境,加强视、触、听刺激、社交刺激,让家长多与孩子交流,玩耍,多看颜色鲜艳的东西、多看人脸,多听人声和各种各样的声音,另外,还要增加运动方面的刺激。

而对于学龄期的阿斯伯格儿童,我们建议这些孩子尽量能在普通的学校上学,有需要的话家长可以陪读,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孩子加强社交和情绪控制的训练。我们中心也有专门针对学龄期阿斯伯格和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的课程,为了照顾孩子们的上课时间,一般会安排在假期进行。另外,还有每个月一期,针对阿斯伯格和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培训班。

充分理解包容阿斯伯格儿童 培养他们的成为某领域专才

“要帮助这些孩子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社交,不是靠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的了。需要通过医院、专业机构、家庭、学校等等共同合作,还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李建英教授提到。

总的来讲,对阿斯伯格的孩子,我们希望能做到三点:首先,社会、老师、家长要学会理解、接纳、包容这些孩子,并知道这个孩子是“与众不同”的;其次,如果孩子的行为没影响或伤害到别人和自己,我们不一定要干预他;最后,这些孩子往往有特长,而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很专注和沉迷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的特长,重点培养,也许日后他们能成为这方面的专长。

尽早干预和训练 成年后的阿斯伯格儿童可以正常社交

对于阿斯伯格的儿童,家长们可能最担心的就是,他们成年以后,能否融入社会,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去学习、工作。

“一部分阿斯伯格的孩子,通过及早干预训练会康复得极好,但也有可能会遗留一点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沟通,通常没有太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一般不深入交往,这些人从外表看是看不出来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李建英教授的一席话无疑是给家长们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即便前路面临着再多的困难,相信他们也一路陪伴,默默地帮助孩子一路向前。

尽管,大环境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了解和认识甚少,能提供帮助的社会资源也不多。但笔者真心希望,以后的这一切都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而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也能在家长、医院、老师们共同努力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实现老天爷给予的禀赋与才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材。

专家介绍:

李建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教授,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及其它儿童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断和矫治干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