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寒潮来袭 专家支招如何防卒中!

发布时间: 2016-01-27
彭英 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彭英教授

这个周末,广州迎来了历史罕见的寒潮,前两天竟然飘起了雪。根据气象局预报,未来一周,广州又将开启湿冷模式。这种寒冷的气候恰好是脑血管病的温床。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彭英教授说,寒冷天气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使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容易造成血管堵塞或破裂。那么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脑血管病呢?彭英教授特别指出,老年人特别是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要特别注意加强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以及纠正不当生活方式。

高血压需终身服药

彭英教授介绍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6%。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龄>=80岁者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高血压人群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只有血压升高才服药,测量值正常则无需服药,甚至认为降压药有依赖性而拒绝长期服用。实际上,一旦高血压诊断明确,如无其他特殊情况,均需终身服药,但是需要根据平时检测的数值调整用药方案及服药剂量。除了规律服药外,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我国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g,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0mmHg和1.2mmHg。

糖尿病者需及早诊断

糖尿病是仅次于高血压的第二号危险因素。但是,临床发现很多脑卒中病人被送往医院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因此,彭英教授提醒说,老年人应该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糖,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更应该每半年检测一次血糖;对于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应采取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总和治疗。

及时进行血脂检测

彭英教授解释说,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脂异常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或者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尽早进行血脂检测并根据不同危险水平指定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最重要

 戒烟酒。酒和烟都能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尤应戒烟酒。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避免劳累。

 防治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不但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上升,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要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保健按摩,可有效防治便秘。

 多喝水,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液,保持血容量。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

 注意保暖,尤其寒风细雨时,老年人不宜在室外活动。因为环境温差太大,更加易患脑卒中。

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较脆弱。跌倒时可有发生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因此,行动宜谨慎小心。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加脑血管病人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每天要吃一定量的主食,粗细粮搭配。每天饮水以白开水为主,饮料中以绿茶最好。食物要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脑血管病人饮食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三多、两适量、四限制。即多吃含钾、钙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适量进食海产类食物,限制食物热量,限制脂肪吸收,限制食盐用量,限制刺激性食物。

怎样快速识别缺血性卒中呢?

快速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并及时送到医院就诊,是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也是提高康复质量的关键。只需做下列简单的三个动作,就能判断大部分的急性脑血管病:

 微笑:正常情况下,微笑时,两侧肌肉运动是对称的,因此两侧的口角是对称的。如果出现两侧面部肌肉活动不对称,造成口角歪斜,则为异常。

 抬双侧上臂:正常情况下,两侧上肢抬起能维持10秒以上。如果在10秒钟内,有一侧肢体下垂或摇摆,则为异常。

 言语:重复一个简单的句子,如果出现言语不清或用词错误等,则为异常。

上述三个动作,出现任何一个动作异常,不论该症状持续时间长短或轻重,都很有可能发生急性脑血管病,不要自己在家休息观察,这有可能延误救治,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千万别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以免耽误病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