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早点补钙可延缓骨质疏松十余年

发布时间: 2017-10-20
杨德鸿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近年来,诸如“一咳嗽就骨折”的新闻时不时就被媒体报道,很多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这种“非暴力骨折”确确实实是老年群体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原因竟然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医师杨德鸿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时介绍,全球每3秒钟就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存活者中竟有50%患者致残,生活不能自理。另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和1990年相比,女性足足增加240%,男性更增加310%!

“老年人骨折一般由‘骨头松了’所致,但很多患者往往是在骨折发生后经过相关检查才得知自己已有骨质疏松。”杨教授说,“因此,没有及早预防和发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


(南方医院“世界骨质疏松日”义诊活动现场)

青少年时期多补钙可延缓骨质疏松

据了解,人到20岁之后身体的骨量基本不会明显增长,4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越来越小,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开始时间男性一般到70岁之后,女性一般是围绝经期。但杨德鸿主任指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轻时积攒的骨量密切相关。

他表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在今年已证实:年轻时能达到的最高骨量增加10%可将骨质疏松发生时间延迟13年。研究表明,骨骼大小和强度的60-80%由遗传性因素决定,其余的20-40%由生活方式决定,后者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优化。而青少年是骨骼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打下骨质基础的关键时期。想要增加身体的骨骼质量,延缓老年骨质疏松,青少年时期多补钙是关键。

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好3级预防

1、一级预防:青少年时期增加峰值骨量

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家长就应多注意给孩子提高钙质的摄入量,多吃豆、乳制品,也可适当吃钙片。杨德鸿教授介绍,一般而言,人在正常饮食下对钙的摄入量是不够的。他指出,孩子1-3岁时需钙量为每天700mg;4-8岁为每天1000mg;9-18岁为每天1300mg;成年之后至70岁之间每天也需要1000mg的钙量;70岁之后需钙量为每天1200mg。一般人普通饮食约含400mg的钙,其余需要补充的量相当于每天多喝4瓶纯牛奶。

值得注意的是,不当的饮食习惯会降低骨骼质量。“像可乐这些碳酸饮料,年轻人就不要喝,会导致骨质疏松提前。”杨主任解释道,碳酸饮料的成分大部分含有磷酸,长期饮用会引起钙、磷比例失调,抑制肠道里钙的吸收,影响骨骼发育。至于大家常说的“骨头汤补钙”,他表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骨头汤钙含量微乎其微。

除了合理饮食之外,常晒太阳和运动也是必须的。杨主任建议,广东地区夏天每天晒5分钟,冬天每天晒20分钟就够了,但涂抹防晒霜不利于维生素D的形成。此外,5-17岁的青少年每天应积累至少60分钟的中度至高强度体力活动,可经常进行跑步、球赛、和跳舞等锻炼。他强调,尽可能在年轻时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为今后一生储备最充足的骨量。


(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医师杨德鸿正在义诊)

2、二级预防:中年时期防止骨量快速流失

中年以后,人体骨量丢失明显,应及早检查预防骨质疏松。医生建议女性绝经后,男性在60岁后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并长期预防性补充钙和维生素D,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饮酒。同时,杨医师指出,成年之后要注意特殊时期对钙的补充。比如女性妊娠和哺乳阶段、吃激素和抗胃酸药物时,都要及时提高钙的摄入,监测骨密度,适当药物干预。

3、三级预防:老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步入老年之后,预防骨折和再骨折是关键。坚持补充钙和维生素D,同时也要适当运动,加强防摔措施,预防骨折。如果已经发现患有骨质疏松,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阻止骨丢失,降低骨折风险。另外对已骨折的老年人,应积极配合治疗尽早康复,避免骨折的再次发生。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