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1岁的小朱,先后因为小脑肿瘤,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在国内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进行了两次开颅手术切除脑肿瘤。好景不长,2017年4月,小朱开始逐渐出现四肢无力和走路不稳,辗转国内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却无法确诊,病情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肢体瘫痪、呼吸困难和讲话含糊不清。最后,小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从千里之外的江西省慕名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医,最终得以救治。日前,小朱赶回广州复诊,并由衷感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
2017年9月25日,神经外科主任邓跃飞教授接诊小朱后,对小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认为小朱的病情可能是由脑脊髓血管畸形压迫引起的,与以前的小脑肿瘤手术关系不大,需要尽快住院进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积极手术治疗。然而,小朱入院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四肢完全无法活动、呼吸急促、吞咽困难和大小便功能障碍,施行手术治疗刻不容缓。
经过神经外科团队的多次病例讨论后,专家们确定了手术方案。神经外科副主任石忠松教授率领脑血管病诊疗团队对小朱进行了脑和脊髓血管造影,发现颅颈交界区存在严重的血管畸形,复杂的动静脉瘘形成巨大畸形血管团,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压迫了生命中枢的脑干和高位颈髓,同时,多个高流量的动静脉瘘导致血液异常分布,致使小朱脑和脊髓的严重供血不足。更严重的是,这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破裂大出血,导致小朱呼吸衰竭和心跳停止的风险。
随后,神经外科医生们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和康复科进行了多学科会诊,针对这例少见的颅颈交界区巨大动静脉瘘患者制定了详细治疗方案。考虑到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血管畸形切除,术中血管畸形团破裂大出血风险极高,也可能误伤脑干和脊髓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团队成员决定放弃传统开刀手术,采用当今国际先进的神经介入微创技术,通过血管内途径直接闭塞动静脉瘘口,分次介入手术阻断多个异常的动静脉分流,达到拆除“炸弹”的目的。
手术治疗前,小朱的父母多次重复道:“大家都以为孩子没救了,谢谢你们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你们!”赢得了小朱和家属的充分信任,石忠松教授率领团队主刀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在小朱的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通过X线影像导航路径指引,将微导管送入头部的脑血管病灶处,采用释放多个微弹簧圈逐一闭塞颅颈交界区的巨大动静脉瘘口,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小朱几次与死神较量,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长期以来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下,经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和康复功能训练,小朱的病情逐渐好转,手脚恢复了自主活动,躯干慢慢有了知觉,大小便也正常了,从坐到站立,再到搀扶下缓慢行走,生活一步步走向自理。30多天后,小朱在父母的陪同下步行康复出院,小朱和家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通过核磁共振复查,影像学上证实介入栓塞的动静脉瘘完全闭塞。
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前(2017年9月)与介入治疗后(2017年10月)的对比图
头部MR:介入治疗前(2017年9月)与介入治疗后6个月复查(2018年4月)的对比图
据石忠松教授介绍,脑血管病是危害我国人口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临床上,医生们采用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挽救了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患者,但是广大民众对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方法仍认识不足。
正确认识脑脊髓血管畸形。脑脊髓血管畸形是由脑和脊髓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脑和脊髓中扩张的多根动脉宛如一群激怒的“毒蛇”,从四面八方汇集形成畸形血管团,血液经过快速短路漩涡式汇入充盈扩张的静脉。值得注意的是,脑脊髓血管畸形主要会引起破裂出血、癫痫和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时,通常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严重时出现偏瘫和昏迷。脊髓出血和受压时,患者早期会出现肢体麻木,严重时出现瘫痪,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正确认识脑动脉瘤。脑动脉瘤是另外一种引起颅内出血的脑血管病,通常由脑内大动脉血管壁瘤样异常突起膨出,当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和颈部疼痛,病情非常凶险,严重时直接导致患者昏迷和死亡。
目前医生们可以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头部CT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方法发现这两类号称“颅脑炸弹”的脑部疾病,必要时采用全脑和脊髓血管造影进行明确诊断。当然,对于这一类“颅脑炸弹”的治疗也在日益成熟,专家提醒,如有上述情况出现,要及时就诊神经外科并确诊,可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石忠松教授
个人简介:石忠松,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留美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擅长脑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瘤、急性脑梗塞、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