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房颤导致的脑梗 阿司匹林到底管不管用?

发布时间: 2018-06-06
杨平珍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6月6日是第六个“中国房颤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据2008年发表数据显示,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有800万房颤(AF)患者,房颤患病率达0.77%,随着老龄化加剧,AF患者将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为10%。另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AF (男性:26%,女性 23% )。

“房颤的发生与遗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身体突发应急状态等有关。发作时可感到明显的心跳加快、心悸等症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杨平珍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指出,“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临床上也有房颤患者并无自觉症状,突发脑梗后,才发现是因房颤导致卒中。脑梗死是房颤患者面临的最大危害!房颤患者的脑梗死发生风险是常人的5倍,且房颤导致的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更高。”


20%的卒中与房颤有关 房颤如何引发脑梗的?

据统计,20%的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处于颤动状态,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血液滞留容易凝结形成红色血凝块,俗称“红血栓”。红血栓会随着血流流向大脑,堵塞大脑血管,引致脑部组织缺氧死亡,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红血栓”与“白血栓” 红血栓造成的脑梗更严重

虽然介入射频消融手术是根治房颤的微创手术疗法,但是它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并不是人人适合。此外,高昂的手术费用也让不少患者却步。临床上常见使用口服药物来综合治疗,口服抗凝抗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多数患者都知道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却并不了解血栓有红白之分,对于不同性质的血栓,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可一概而论。“白血栓”肉眼观察下的颜色为黄白色,体积比较小,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这种血栓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这种“白血栓”临床使用阿司匹林抗板治疗;而“红血栓”肉眼观察为红色,体积比较大,主要是由红细胞聚集而成,房颤时形成的血栓就是“红血栓”。杨平珍教授指出,不管是哪种血栓,只要堵塞了脑血管,都会导致脑梗死,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白血栓”,“红血栓”由于体积比较大,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

预防房颤引起的“红血栓” 阿司匹林不管用

杨平珍提醒:“以往对于红血栓和白血栓的宣传较少,大众认为血栓都一样,预防用药也应该一样,这是错误的。 大家应该牢记: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应该使用抗凝药,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白血栓,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如果用错抗凝药和抗板药,将起不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对于有中至重度脑梗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该服用抗凝药,但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用错药或不用药。据统计,有半数以上确诊为房颤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而阿司匹林并不是抗凝药,对于房颤导致的红血栓没有预防效果;此外,我国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比例仅为10%左右。

传统抗凝药需频繁往返医院监测药效 患者难坚持

此外,即便开始抗凝治疗,很多患者也不能长期坚持。“传统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受患者个体差异、当日饮食相互作用影响大,血药浓度容易产生较大波动。浓度低了,则不能达到合适药效;浓度高了,则易导致出血,安全性不足。临床上常需要求病人每周往返医院频繁监测,导致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而影响预防血栓的效果。”杨平珍教授指出。

新型口服抗凝药 不给大脑“添堵”

“与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与药物及食物等相互作用少,无须频繁监测,疗效稳定,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服药。”杨平珍教授指出。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对于保证房颤脑梗死预防效果至关重要,房颤患者一天两次服药可以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全新的直接凝血酶胶囊抑制剂有效避免了血药浓度的波动,达到预防脑梗的效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