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肠镜“零”突破!广东医生在5000米海拔藏区推广无痛内镜技术

发布时间: 2019-09-17
袁宇红 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9年9月6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援藏医疗队的紧密配合下,平均海拔高达5000米的西藏喀则市仲巴县迎来了历史上首例超高海拔无痛肠镜。44岁的藏族男患者普旦增通过无痛肠镜顺利找到了病灶。未来,藏族同胞将逐渐借助内镜得到更精确的诊断。

仲巴首例:无痛肠镜助藏民走向痊愈

今年9月初,仲巴县人民医院接收了一位44岁的藏族患者普旦增。自1年多前开始,普旦增反复受到腹痛腹泻困扰,一天跑10多次厕所且呈出现水样黏液便。之前在乡镇治疗多次但效果不佳,生活质量大受影响。赴仲巴县医院就诊时,普旦增已经出现了大便带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疗队队员、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袁宇红在接诊后发现患者的检查记录中缺乏肠镜检查,导致患者病因一直未明。因此,在于患者和管床医生充分解释了该患者做肠镜检查的必要性后,最终普旦增同意了进行肠镜检查。

检查的前一天,前往7个村落义诊近400人次的医疗队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供应室加班消毒肠镜,为第二天的肠镜检查作准备。在援藏医疗队队员李丽娇护长和麻醉科医生刘付宁的配合下,袁宇红医师于9月6号为普旦增进行了仲巴县首例无痛肠镜检查。通过肠镜,袁宇红医师发现该患者直肠10cm以下的肠道粘膜都是糜烂,浅溃疡形成,且覆盖有脓苔。检查过程中患者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通过检查,普旦增最终确诊为直肠炎。目前,经过抗感染治疗,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


袁宇红医师(左二)为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刘付宁医师(右二)进行麻醉

高原胃肠疾病高发,内镜普及率却不高

袁宇红医师表示,仲巴县地处海拔平均5000米的高原,藏民以户外放牧为主业。这里冬天天气恶劣,可到零下40度,长年户外劳作加低温,因此关节炎多发。牧民为了缓解症状,经常购买止痛药服用,而且这里的饮食结构又以较难消化的糌粑、肉干为主食。饮食与药物这两大因素加重了藏民的胃肠道负担。医疗队在日常门急诊工作及下乡义诊时发现,近8成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并表示有剑突下不适的症状。

以往,仲巴县医院缺乏专业的内镜医护人员,尽管有设备,但从未开展过内镜检查。2018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陈广成医师赴仲巴驻点帮扶,大力推广内镜检查,并建立内镜室,开展了仲巴县第一例超高海拔的胃镜检查,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同时也发现这里的藏民对于内镜检查手段不了解,接受程度不高,很多患者甚至拒绝行内镜检查。


袁宇红医师(右二)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援藏团队大力普及,藏区无痛内镜技术在进步

为了提高藏区对内镜检查的普及率和使用水平,2019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遣了消化内科袁宇红主治医师驻点支援,并着力于为当地的医护人员普及内镜检查的相关知识,通过他们继续向藏民宣教。袁宇红医师表示,经过当地医生的协助及宣教,如今,逐渐有慕名而来的患者主动要求做胃肠镜检查。

今年8月,袁宇红医师还为一位藏族女牧民进行了无痛胃镜检查。由于仲巴县海拔高,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患者的氧储备差,对有呼吸抑制作用的麻醉药非常敏感,静脉麻醉后很容易导致病人的低血氧。术中,患者的血氧一度跌到70%左右,但是在麻醉科医生刘付宁的配合下,医疗队顺利完成了内镜检查和后续治疗。“在仲巴县这样的高原地区,我们在麻醉过程中要先做好辅助呼吸的器械准备,麻醉时给药要慢,用量要比平原地区少,严密观察病人呼吸的变化。”刘付宁医生介绍。

据援藏医疗队介绍,实现超高海拔地区无痛内镜的“零”突破和无痛技术的推广,是今年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自今年6月医疗队进驻仲巴以来,队员们已经陆续开展了世界海拔最高无痛分娩、国内最高海拔术后镇痛、仲巴县首例无痛肠镜、今年首例无痛胃镜等当地先进技术,为当地藏民带来了更先进、更舒适、更精确的诊断治疗。未来,医疗队队员们还将继续开展内镜检查及无痛技术的培训,帮助当地医师进一步掌握该项技术,为当地百姓送上健康福音。


李丽娇护长清洗消毒内镜检查设备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