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于半数淋巴瘤患者可治愈 专家:淋巴瘤或将逐步进入无化疗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9-30
应志涛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9月15日,正值世界淋巴瘤日之际,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淋巴瘤之家共同主办,罗氏制药中国支持的第二届“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在上海举办。

此次“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不走寻常路”,将淋巴瘤疾病信息与艺术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跨界交互,打造我国首个淋巴瘤主题交互式舞台剧。舞台剧以真实患者故事为原型,由淋巴瘤患者、专业医生、患者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创作并参与演出,以真情扣人心弦,借艺术感悟人生。现场专家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一种疾病。


淋巴瘤分型复杂 近半数患者有误诊经历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瘤不同于实体肿瘤,它是介于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当中的一个疾病。它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加上分型复杂,极易被误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明智教授指出。

《2019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白皮书调研覆盖全国近5000名患者,结果显示,约43%患者曾有过误诊经历,51%的患者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才得以确诊。此外,患者从初次诊断到最终确定所患亚型,平均耗费时长为2.5个月,还有些亚型患者确诊所需等待时间更为漫长。调研显示,大部分患者为了确诊,需奔赴北上广等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异地就医成为许多患者无奈之下的选择。

张明智教授指出,淋巴瘤误诊的原因有4个。第一个原因主要在于淋巴瘤本身的临床分型太多太复杂,每一个亚型就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有自己的临床表现。第二个原因是淋巴瘤不同于实体肿瘤,它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地方,除了头发、指甲、角膜外,身体的任何位置都会发生淋巴瘤。临床上经常能看见如子宫,膀胱,肺脏,皮肤等身体各处发生的淋巴瘤。第三,是患者往往先到其它科室就诊,辗转多次,才可能来到对应的淋巴瘤专科。最后,就算是作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淋巴瘤在病理形态上也与其它疾病有类似重叠的结构,经常需要借助遗传学、基因分子诊断等手段来协助进一步确诊,而这些先进手段在大部分基层医院并不普及,这也是导致淋巴瘤误诊的一大因素。

R-CHOP方案让半数淋巴瘤患者获得治愈机会

近二十年来,以精准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向导,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按照肿瘤细胞病理特征,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约占所有淋巴瘤的91%。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比最多,接近50%。随着对DLBCL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单克隆抗体的问世,约有50%~60%的患者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化疗后可以得到临床治愈,但仍有超过30%的患者治疗无效或最终出现疾病复发。

利妥昔单抗投放市场已超20年,成功经历了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到目前为止,根据国内外权威的临床指南推荐,R-CHOP方案仍然是针对弥漫大B淋巴瘤最标准的一线的治疗方案。

淋巴瘤要进入“无化疗时代”需更多新药支持

“虽然淋巴瘤的治愈率高,生存的时间也长,弥漫大B有60%-70%的病人是能够治愈的,但是还有30%-40%的病人是要复发进展的。这些病人需要去看看其它的治疗方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副教授应志涛指出。

据了解,在全球目前已上市的80余个淋巴瘤靶向药物中,中国已经上市的靶向药物只有12个。今年上半年美国FDA批准14个淋巴瘤新药,中国批准数量为5个。与此相关的是,欧美国家的淋巴瘤患者生存率在70%左右,而中国仅在50%左右。

此次《白皮书》对患者最期待上市的免疫疗法、靶向药物调研结果显示,患者最期待的前五种包括CAR-T、新型BTK抑制剂、CD30单抗、本达莫司汀和第三代CD20单抗。其中套淋患者对新药的期待最为强烈。

应志涛教授指出,近年来药企都纷纷加码淋巴瘤药物的研发,而对于患者来说,在经济不能负担的情况下,或者已上市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参与临床试验,也成了一个绝境中的选择。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