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就是抗凝药吗?服用后凝血功能是否会比较差?

发布时间: 2020-05-21
何咏聪 主治医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抗血小板药物在医学上对于防止血栓疾病的发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争议的是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和抗凝药属于同类,服用以后是否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何咏聪,为大家解说一下抗血小板药物就是抗凝药吗?服用后凝血功能是否会比较差?

抗血小板药物就是抗凝药吗?

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抗凝药物是干扰凝血因子使血液不凝固的药物,多用于预防治疗血栓性疾病,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溶栓药物都归纳为抗栓药物。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凝血功能是否会比较差?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患者凝血功能会降低,出血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因为血小板已经失去活力,一旦出血只能使用物理办法压迫止血。主治医师何咏聪提到,一般停药后两三天,由于人体代谢比较快,血小板的活性基本能恢复,止血的功能也会逐步恢复正常。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如果出血只能通过压迫的方式止血。如果患者止血了或是没有活动性出血,其实也不需要停药。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需要拔牙怎么办?

拔牙是小手术,一般无需停药,但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停药3-5天再去拔牙。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如果要动手术,建议先咨询心内科医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要不要停药,因为停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咨询医生后再决定,而不能擅自停药。

每种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就诊的时候一定如实向医生讲述对药物有无过敏、病史等特殊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是否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服用药物期间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复诊咨询。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