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患者会出现持续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和憋闷感,严重时还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当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时必须要及早进行临床诊断,明确病情之后进行治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的相关问题,接下来就行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凌详细为我们做出解答。
临床上如何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满足三条:一是典型的胸痛症状,二是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梗死的表现,三是抽血中心肌酶和肌钙明显增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不一定同时满足三条,一旦发现病人心电图有明显的改变,还有明显的胸痛,就可以诊断。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最常见的就是胸痛,这也是绝大多数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另外,还有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可能表现为胸闷,甚至没有特殊的不适。所以,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的首发症状,还是持续不能缓解的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能恢复到以前吗?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很难恢复到以前。由于心肌梗死后,死亡的心肌细胞无法恢复。从病理生理学上,这对心脏功能是有影响的。临床上,大面积心肌梗死后的病人心脏功能明显受影响,表现为体力、耐力下降,射血分数明显下降,所以理论上新功能的损伤难以恢复。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确诊之后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疏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缺血缺氧和心肌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卧床休息,保持治疗环境的安静,减少外界刺激,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必要时可以进行吸氧治疗,减轻心肌缺氧的状况,给患者服用扩张动脉药物和抗血栓药物。